我校王光宇老师成为“科学探索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static/image/collection.png)
![](https://img.yzy-gaokao.com/uploads/hctcj/20231124/488AEE952D068F47661D6B48B39_80D36FD0_1388B.jpge=.jpg)
![](https://img.yzy-gaokao.com/uploads/hctcj/20231124/EC72E74228582B871318D7A9D19_2CAE38C0_FD49.jpge=.jpg)
勇于探索 打破常规 才能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 王光宇老师长期致力智能信息处理、智能医学生物计算新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当问及个人在科研工作方向上的定位时,王老师这样说:“从研究方向来讲,我所从事的是信息交叉方向。我研究生就读于北京大学,当时相对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和科研环境,让我有了更多机会进行自由探索,也是在那个时候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因此,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选择从事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成像。在博士后研究阶段,我开始关注智能科学领域,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在工作阶段,选择北邮作为科研工作的新平台,也缘于北邮作为信息黄埔的专业优势,希望有更广阔的平台开展跨学科工作研究。” “说到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的缘起,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专家Joachim Frank教授。由于读书期间所在的实验室与Joachim Frank教授有诸多交流,我了解到他作为一名物理学家,发明了电子显微镜图像处理的单颗粒算法,在解析核糖体结构和功能领域做出了非凡的贡献,后来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也因此被戏称为:一个物理学家因为解决生物问题,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这件事情对我研究兴趣的影响较大,我也想分享给大家。想说的是,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这种交叉不仅仅是如何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往往是如何提出问题。北邮有信息黄埔之称,同学们除了脚踏实地、打好专业基础外,还要勇于做前沿交叉的探索,才能打破常规,做出有影响力的工作。”
![](https://img.yzy-gaokao.com/uploads/hctcj/20231124/6BCDC269FB06E43897CE2B779B3_3591D623_26866.jpge=.jpg)
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驱动的智能医学计算不断突破,催生了新的医学研究范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门领域。同时,基于生物技术启发的智能计算新方法,有望催生颠覆性的技术与应用。作为一名青年教师,王光宇老师将专业优势与北邮信息科技特色相结合,做出了系列成绩。 提出数据驱动、“证据”融合的智能医学计算理论,及多模态跨尺度数据融合分析方法。形成的资料库以及算法代码全球累计下载超过十万次,相关成果发表在 Cell 期刊(年度论文)、Nature 系列子刊(含封面文章)等。 提出大型、多中心医学多模态数据库构建方法。例如,建立的多源多中心的14万余张胸部X-ray影像数据集,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多临床场景胸部X-ray影像数据集。 推动医学人工智能“真实世界场景”下的测试评价和创新应用。建立了针对影像、文本及时序类的多模态对抗测试技术体系,并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对新兴智能产品上市前的审批进行测试。 创新性地开展医学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和临床路径融合研究,推动解决跨病种、跨人群的泛化性难题。 研发的“人工智能驱动的重大疾病动态画像新技术和远程高效防治系统”在多家三甲医院落地部署及应用,并入选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2021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工作获CCTV、国自然基金委、光明日报、自然期刊等关注和报道。
![](https://img.yzy-gaokao.com/uploads/hctcj/20231124/EE383CE200BF8188B4A22724720_EDF81689_268C0.jpge=.jpg)
持续学习 科教融合 担育人使命 作为“科学探索奖”首位90后获奖者,王光宇老师认为,对于一名科研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持续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能力。近来,王光宇老师瞄准“让机器实现类似人类专家理解世界多源信息及决策的能力”这一核心问题,提出认知科学启发的智能医学语义计算方法,通过探索多模态感知的语义空间结构,以期揭示与人类专家认知的关联映射机制,建立智能医学计算从感知到认知的过程,并促进医疗数据高效互享流通和协同,为高级认知智能研究探索一条新路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光宇老师认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中坚力量,而科研的品味和创新的持续追求,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王老师说:“我所在的张平院士领衔的团队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一直注重将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作为团队的一名青年教师,我也希望能够传承和发扬这样的精神,在积极推进前沿交叉研究方向建设的同时,能够努力探索新路径,将科研育人理念贯穿于育人实践中。目前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开始讲授自然语言理解、模式识别与应用等课程,希望通过课程学习,能激发更多学生开展科研探索的兴趣,帮助他们提升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的意识和勇攀科研高峰的精神。”
![](https://img.yzy-gaokao.com/uploads/hctcj/20231124/1A31392F9178839F59A1C488694_9E888189_36E47.jpge=.jpg)
元志愿陪伴各位小伙伴度过高考
【高考升学群】
群内不定期分享高考升学资讯、教育政策
高考系列直播、择校指南、专业推荐介绍
高考各科提分必备技巧、学习资料共享等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添加助教老师回复“高考”即可入群
★微信搜索小程序:元志愿
【找大学】院校信息,985/211/双一流院校等
【选专业】专业信息,清晰了解专业具体情况
【高考选科】三个维度,帮助考生自主搭配学科
【学业管理】学业剖析,定目标找差距圆梦大学
【一键查询】输入分数,一键查看能上的大学
【智能填报】志愿神器,AI大数据+冲稳保策略
【学业评测】免费测评,五大维度快速认知自我
【直播课堂】填报技巧,支持无限次重复回放
【专业指导】量身定制,不浪费高考每一分
【高考资讯】高招政策,高考实时资讯全掌握
【志愿客服】在线解答,高考咨询一键接招
免责声明:文章部分文字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